從《科月》慶四十談國內科普的失敗←點擊
意外讀到潘教授的文章,喚起我過往的許多回憶,包括曾有幸與眾多白髮蒼蒼的科學家們坐於一室,從他們的討論獲得眾多的啟發,從而了解台灣科普發展的現況,親眼目睹一群熱血的老學者們的努力。甚至,喚起了我曾身為科普記者的使命感(雖然稿費少到連我自己都養不起),想起許多曾接觸過的科學家的臉孔,真是令人激昂啊!

這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部落格提到此事,其實我本來從事是跑科技線的雜誌社記者,後來在因緣機會下,越來越朝科普、科幻領域接近,而有一去不回頭之感。過去不想提的理由很簡單:我自認自己失敗了。現在敢提,也只是單純的看開了。

事實上,我完全不具有理工方面相關科學背景,甚至連外語能力都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仍然勉強從事這方面的寫作,結果就是越寫胃越痛。如今看到科月四十週年,居然落筆為「失敗」,真的讓我感概良多。忍不住為這些上了年紀又充滿理想、付出實際行動在努力推廣科普的科學家們抱屈。果然,投入一項科學議題一輩子,最後結果不一定會成功。

記得小玉米出生後一年,某天我接到科月的電話,詢問我是否能再幫科月進行採訪?為了照顧兒子,我忍痛拒絕了。儘管如此,當時我仍是感動莫名。科月是一個極重視學經歷及知識背景的地方,但是總編輯、發行人總給我無比的肯定與支持,促使我每次更加用功的去啃一堆(看都看不懂的)資料,去採訪(聽都聽不懂的)一些科學成果。這對我來說,是一段難忘而有成就感的事。

我常想,為什麼他們敢用像我這樣的人?我連大學文憑都沒有,我認識的雜誌社,卻總要我去跟碩博士級的研究人員對話?我曉得,我的強處在於,我有優秀的專題組織能力,以及較符合科普寫作的文字表現。但另一個較為感傷的理由是:一個專業的科普記者,難以培養。縱使有許多相關背景的高學府學生,到科月當特約記者協助採訪,卻極少有人能像我這般,寫出較為道地的專題報導(科學知識卻不及格)。

科普寫作,並不是寫散文、小說,會「寫」就夠了。傳播系出身的人擅長寫作,卻不一定受的了科技或科普線的高深知識折磨。科學背景出身的人容易掌握到知識重點,卻寫不出讀者容易閱讀、較親民的文字。暫不提科普雜誌經費少、編排等現實問題,光採編這一條線就難找人。科月難道不想解決這問題嗎?其實是有的,他們試著自己培訓人才,仍免不了困難重重。

讀到潘教授的文章,我驚鄂,沒想到我離開這麼多年了,科月的情況仍沒有太多改變。

國外科普記者,有可能本身就是研究人員、醫生....等職業出身。我偶爾閱讀科普書,看到國外記者的精彩科普著作,不禁感嘆,換做是我,能做的到嗎?想到以前為了啃一堆難於了解的科技或科學資料,搞到我頭髮白了,忍著胃痛去採訪,然後再被人臭罵「到底有沒有做study?」「你們媒體都亂報....」

但願我是相關背景畢業的人,可惜,我不是。只能說,在台灣搞科普媒體,必需要抱著「會餓肚子」的決心。未來我應該不會再回頭去從事相關寫作了,只能說,往事只能回味。.

結語,希望未來台灣學府,能真正培育出優秀的科普人才,不然,不光是科普記者人才斷炊,連科普翻譯、著書都後繼無力。台灣,還需要努力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