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蓋到四層樓的巨大複合遊具。可能比一般房屋的四層樓要低矮些,實際上仍就是有四層樓的高度。所以想坐滾輪溜滑梯的人,就得先爬到第四層樓上才行。


熊本市中央區的坪井川綠地公園的超巨大複合遊具,最高只到三層樓高度已讓我嚇嚇叫(未來將寫文說明此公園),一樣是走到屋頂(等於第四層?)才能溜滾輪溜滑梯。為了陪小兒子爬阿蘇的這個巨大遊具,我可是賣命抱小孩試用了。現在我只要看到滾輪溜滑梯,還沒使用就已經覺得屁股又熱又癢又痛!

和坪井川綠地公園的無障礙遊具設計相比,阿蘇內牧的遊具雖然設計上也是十分好玩、充滿挑戰性,但空間有限、狹窄,實法做到無障礙的設計。


這是阿蘇内牧Viva公園裡面遊戲區的入口處。入口處右手邊綠色的牆,會依二個不同方向的角度,看到二幅不一樣的圖案。
換個角度拍........

同個出入口的位置,不同角度拍攝,這張照片出現另一個有彩虹和太陽的圖案。

一般特色公園並不會用圍牆劃限遊戲區,但這個公園,和其它特色公園相比敷地較小,但又比かぶとむし公園大多了,加上遊戲區和坪井川綠地公園一樣有明確的控管區域,有派管理員駐守、有做時間限制,下午五點就把遊戲區和停車場給關了,一般外國觀光客若來此一遊,得注意管理員大聲公的公告提醒關門動作。


公園才9300坪方公尺,已經不算大了,裡面的遊戲區更小,然後又要在這一小塊遊戲區裡放上巨大複合遊具、嬰幼兒向盪鞦韆、翹翹板、沙坑、吊索、輪胎鞦韆、小土堆、幼兒戲水池、搖馬、多座長椅、廁所,坦白說我覺得這個遊戲區真擁擠!!

我的三個孩子剛好處在幼兒期、低年級和高年級(在台灣就是剛畢業了)的三個階段,剛好可以清楚觀察三種年紀使用者的使用狀況。

雖然有做名確的遊具年齡限制,但其實只要有大人顧好幼小的小朋友的安全,家長和小孩是可以一起使用兒童用遊具。台灣很多人為避免當不良遊客,大家互相提醒管制遵守遊具的使用年紀,希望大家入境隨俗,用意良善,但走火入魔後,變成正義魔人指責幼兒和大人不該使用6~12的複合遊具,其實是沒必要的。我們在日本住得久些,看到許多日本在地家長陪幼兒玩複合遊具,本來是沒在意這問題。為了國內要不要配合遵守日本遊具的年齡限制,我還特地去問了日本人,證實我的說法沒錯。還是請正義魔人們放輕鬆,日本是個親善兒童的國家,不用出來玩提心吊膽到這程度。只要小孩安全,沒有重大的違規事件,基本上怎樣用遊具都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來看看巨大複合遊具的設計及使用概況:

一、直達頂層的可攀爬塔樓(綠色的):

先爬的是眼前這個綠色四層樓。下有藍色的一般溜滑梯,頂層連結滾輪溜滑梯。

從黃色樓梯走上去,印入眼簾的告示,是叫大家小心燙傷,使用溜滑梯前,最好先用手摸一下,確認一下溫度再使用。

走過藍色溜滑梯,我家老三很快就在地上爬了。前方是紅色的螺玄狀溜滑梯。實際上我拍照的右手邊,有另一條通道.....

連結的是滾輪溜滑梯下方的吊橋

老三也來小心的試走。通過橋就是另一個二層的塔樓。(見下圖)

小塔樓共二座,分佈在滾輪溜滑梯二側。


這是另一邊的小塔樓。


站在吊橋旁邊的位置,可看到藍色溜滑梯。


綠色塔樓的另一側。比較特別的是照片中的三樓,地面全是結繩網。


跟著我家老三前去探索,每個轉角都有驚喜。

剛好看到我家老二從樓上爬下來。
(老大老二行動太快,我要故老三,很難掌握他們的行動)

老三看到這地面,很勇敢的去挑戰了。
(照片中穿白衣的小男孩,就是前一張照片裡,我家老二爬下來的通道。)

看來三歲小朋友是可以挑戰這部分。

想跟著其它小朋友往上爬。這時就不用指望有其它照片了,因為老三很快發現不對勁,自己根本應付不來,趕緊跟媽媽呼救,所以媽媽很快就硬著頭皮,一起爬到頂樓去了。

我和老三由頂樓往樓下看。這就是我們爬上來的洞。

也有其它通道可以到頂樓,但很明顯的,頂樓的所有通道充滿挑戰性,年紀及身理條件不足的話,根本上不來。
(照片中老三後面的黃色圓狀物是通話筒,有連結另一頭通話筒可對話。)

頂樓最讓我屁股痛的通道就是滾輪溜滑梯。

二、直達頂層的可攀爬塔樓(白色的):

另一個三層樓的塔樓,只有屋頂拉高到四樓,有通道連結到有滾輪溜滑梯的另一個綠色塔樓。(見前面有黃色通話筒的照片)

塔樓最底下是小朋友們窩在一起聊天的小天地。一樓有著由一樓通往頂樓的梯子。

二個塔樓之間連結的通道,以及白色塔樓的二座溜滑梯。

比較有挑戰性的是爬到最頂樓的部分。

一樓開始爬

到二樓了

進入二和三樓之間的夾層時就發現特別的設計

夾層是另一個空間感,左邊是二樓進入夾層的通道,右邊是夾層進入三樓的通道。

老二馬上叫我來看夾層裡面的小窗口的小探視孔

老二爬去三樓。這個通道連接黃色螺弦溜滑梯和紅色管狀溜滑梯。

到三樓後他走到綠色塔樓的頂樓去了。

這複合遊具置身其中之視覺交錯重疊的趣味,讓小朋友的探索起來很有冒險感。雖然樓高但有做足安全防護,加上地面有管理人員監護者,家長可以安心的放手讓大孩子們去遊戲,儘管照顧好身邊的幼小孩童即可。


#接著介紹遊戲區裡的每一樣遊具:

1.翹翹板:

照片中的這款翹翹款很有意思,小朋友在座椅上二邊輪流擺動時,遊具上面的黃色滾輪會隨著翹翹板的高高低低變化而左右二邊滾動。


2.搖馬:

這款三人座搖馬我只在坪井川綠地公園看過,沒想到這裡也有一模一樣的。




3.吊索:

到目前為止,只有我家老大能玩這遊具,老二老三還不行。


4.沙坑:

沙坑旁邊有廁所。這個沙坑是我看過最沒人氣的沙坑。囧


5.戲水池和後方的嬰幼兒用盪鞦韆:

通常七月公園才會開始放水,不知這公園是否也一樣?後面的嬰幼兒盪鞦韆,雖然我家老三有去使用,但其實我沒特地去拍照,因為光從這照片中就可看出,坐在那上面的"寶寶"都很巨大,都是違規的日本小學生,屁股卡不進去籃式座椅,就直接坐在上頭玩起來了。反正大家開心就好嘛..........


#遊具特徵與阿蘇自然景觀的結合設計:

在查詢相關資料時,很意外的我找到了 あそ☆ビバ 的遊具特徵的介紹資料。
http://www.city.aso.kumamoto.jp/files/uploads/2014/04/play_equipment.pdf

才發現這個遊具充份結合阿蘇最自豪的地理景觀。

以下說明請對照上面遊具特徵的連結網址。

米塚マウント

就是前一張照片中小型遊具設施區域裡,嬰幼兒盪鞦韆前方地面隆起的小土丘。
(圖片來源:http://www.aso-kumamoto.com/tw/spots/detail/430000002959)

另外是大型複合遊具的阿蘇山岳

(圖片來源:http://www.aso-sougen.com/teaching/03/02/04.html)

再貼一次本文的第一張照片,來和阿蘇五岳做對照。


一張圖看完整個阿蘇地理環境。下面的山的照片,是叫人猜猜是上面地圖的哪一座山?


#遊戲區外的其它介紹:

一、草屋:


遊戲區入口處旁有草泊まり

草屋進入的樣子。這個草屋是在外輪山原野處,昭和三十年建的。因為阿蘇山的特殊環境,擁有廣大的草原,那個勞力為主的年代,採草往返時間太長,所以把採草工具放在小屋裡,方便住宿及勞動使用。


二、童の屋:


兒童的家,有時間限制,我忙著到處收集情報,一個不小心就錯過了時間,等我拍此照片時,門口早被鎖起來了。


三、湖邊:


接著去公里的湖邊散步,照片中船,其實公園共有二艘船。(站遊戲區旁的步道往左看)


步道是比較少見的作法,先在地上鋪滿碎木屑,再鋪上防滑布道。


站在遊戲區附近往右看,湖畔近處是水鴨的住處,對岸湖畔種滿花菖蒲,更遠處看得到樹屋。

站遊戲區旁步道的湖中間。


走到對岸就能看到較多花菖蒲(對面就是遊戲區)


四、二艘船:

先是陸上的船。






再來是水上的船。(已被鎖死不能移動)







要走過這艘船才能走到湖中間的島。

船與島之間


五、樹屋、涼亭等島上其它介紹:

步道很簡便,全是木屑。


小孩根本不乖乖走步道,直接切中線往樹屋衝去。



小孩最喜歡的事物之一[樹屋]



樹屋旁是阿蘇吉祥物

吉祥物旁有和式涼亭







隨文附上不可愛的禁止告示:不可以玩球,連羽球球、飛盤都不行,唉唉.....


停車場出入處是長得像平交道的物件,可能以前真的有平交道在這(?)。
旁邊就是內牧溫泉和民宿、飯店,很適合觀光旅遊的地方。



檢視較大的地圖
阿蘇交通不便利,坐車來要花不少時間,自己開車可節省不少路程時間,但來時要小心路況。


#結語:

雖然這個公園在許多特色公園裡佔地不算大,但和其它特色公園的遊戲區相比,實在是很擁擠,幸好阿蘇地處偏僻,來這裡的人潮有限,還不至於像台灣公園的人潮擁擠現象發生。此遊戲區的規劃設置若參考用於台灣公園,最好不要像這樣把所有遊具都塞在一處,絕對會出問題的。很多日本特色公園並不會像這樣的把所有遊具全集中在一個小區域裡,通常遊具彼此之間的安全距離非常大,遊具散佈在整個公園的情況也有,沒有時間限制,使用時輕鬆愉快無壓力。

還有,堅持把公園的唯一廁所設在遊戲區一併管理,我想有公園管理上的考量吧!但是廁所並沒有比較乾淨,又小又窄,是當初設計時就預期不會有太多人潮出現?還是覺得遊戲區多塞一個廁所也無所謂?總之這樣的規劃我覺得是有問題的。

四層樓的複合遊具設計,佔地有限,非常適合公園面積不大的區域參考用。但設計上千萬要注意安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款遊具需要管理人員來管制。

 


參考一下日本小朋友玩這個公園的影片吧!

 

 

 

 

 

arrow
arrow

    Er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