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多語言環境 新生兒更聰明



【記者林傑/編譯】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中成長可以使他們變得更聰明。華盛頓大學派翠夏(Patricia Kuhl)博士專門研究嬰孩是如何學習語言的神奇過程,尤其主要重心在嬰孩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上。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能夠分辨不同語言的聲音。

研究人員研究一位今年一歲,生長在一個多語言家庭的嬰兒挪拉(Noah Servito)。他父親說英語,他的母親說韓語,他的一位奶奶說英語,另一位祖母說菲律賓的塔加拉族語。研究人員將一種帽子戴在挪拉頭上,這種特製的帽 子不會讓嬰兒感到不舒服,同時又能記錄當他們聆聽像“ ba”和“ da”這二種構成語言基本要素的聲音時,能從他們腦中發出電子信號。

一般而言,嬰孩初期的腦波是放空無為的狀態。當他們成長至6個月大時,大部份的嬰孩只有對在他們生長環境中反覆從父母以及其他人身上聽到的聲音才會有反 應。而且通常也只有一種語言。倘若這嬰孩自成長以來所接觸到的語言同時有兩種,或是像挪拉這樣的多語環境會有甚麼樣的結果呢?研究人員發現,嬰孩對於這兩 種語言都會出現反應。不過,是反應在不同的大腦區塊上。多語言環境的嬰孩會同時在大腦中建構出兩種不同組的腦波電路圖,一組代表母語,另一組是第二語言。

這項研究顯示,某些嬰孩們在多語言的成長環境中,確實有能力能夠將不同語言從腦中的某一區塊成功地轉換至腦中另一區塊中。也就是能夠在一個雙語的環境中成功地達到在心靈上能夠具有靈巧敏感度的境界。研究人員表示,在嬰兒的大腦中會產生兩個不同的電路。其中一個對他們的母語產生反應,另一個則對第二種語言產生反應。許多研究都表明,從大腦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轉換的能力,能使嬰兒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多語言的環境能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多語言環境也可能造成自閉症

然而其它的事實是,過早接觸多語言的環境也可能讓孩子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 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孩子無所適從,因而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症。

道地的雙語環境

語言學家指出,母語學習能力可以轉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種不同的語言上,只要引導得法,就不會有干擾的情況出現。像美籍華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漢語環境,學校和社會提供了英語環境。

重要的是不要混合多種語言,以免讓孩子困惑,錯過了說話的時期。所以,讓孩子明白在甚麼環境中說甚麼話,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像前面的挪拉,如果母親只 對孩子說韓語,父親只對孩子說英語,奶奶只對孩子說菲律賓語。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母語」和「父語」的區別。當全家在一起時,只說英文,這樣孩子便會懂得英 語是「家庭語」。不同語言的社會性不同,也就會在孩子的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就不會有混亂、無所適從的現象發生。

語言細胞需要刺激

語言細胞需要刺激才會發育,才會建立大量的訊息聯網,成為個人的資料庫。幼兒在母親身邊長大,享受母親的呵護、鼓勵,對幼兒來說是最理想的語言學習環境。 大量文獻顯示,孤兒院的嬰兒因為沒有母親和缺乏語言環境,語障情況普遍。90年代末期,美國研究人員訪問波斯尼亞孤兒院發現,由於資源缺乏,工作人員只照顧初生嬰兒的飲食和清潔等基本需要,從不和嬰兒交談,結果幼兒在嚴重缺乏語言刺激和鼓勵的環境下長大,對語言失卻興趣,缺乏反應,也無法和人溝通,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高學歷、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忙於自已的事業,嬰兒如缺乏親人的呵護,也容易成為「鬧市中的孤兒」,導致語言細胞發育不全,出現語障。低學歷、低收入的母親,因為自己照顧孩子,反而為幼兒保留了良好的學伴和語言學習環境,剌激語言細胞的正常發育。

多語言的環境好不好?研究的結果顯示,嬰孩先天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接受多語言。但是,後天環境對每個孩子的影響可能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在教育上也應考慮個別差異。多跟孩子說話,給予孩子語言的刺激,道地的多語環境,避免孩子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迷失是現代父母需要注意的事。(資料來源:大紀元時報)


【相關文章】
學者奇才症
幼儿过早学习多门语言容易患自闭症(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

当宝宝遭遇了多种语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Angel的話:

一開始,我讀這篇文章時,我覺得好難過。我的兒子在滿三歲前,會認英文單字,會讀簡單的幾本英文童書或看過的兒童英文動物書,會講很多英文;我用中文問他物品名稱,他也會用英文回覆我。我該高興嗎?坦白說,一開始很高興兒子如此活潑聰明,但早在發現他是自閉症前,我和老公明白,兒子懂字彙卻不懂語句。如果學英文造成語言混淆,反而讓他有自閉症,那我真的要哭死了。

很久以前我就比較過小玉米和一般孩童的情況,做了一些結論。當初我聽其它媽媽的極力推薦,買了汪X珽的書【XXXXX英文耳朵】,我照著書中講英文故事給孩子聽的方法,一樣劃葫蘆的教育小玉米的英文。我發現,大部分台灣小孩,因為較熟悉中文,對英文非常抗拒,以致許多母親在孩子二~三歲期間,想要採行這個方式,通常是行不通,母親要等孩子願意接受英文才能進行下個步驟。還有,小朋友就算願意聽英文故事了,卻不一定能在二~三歲間認字,甚至讀句子。

然而在小玉米二歲初到現在,我給他什麼東西,他就學什麼,把許多台灣小孩苦手的自然拼音、單字全學會了。但他弱的地方卻是,死讀書不重理解,還自得其樂。

在「學者奇才症」的文章裡,文裡的一段話「所謂的習得是如同每個人在自己的母語的環境裡從哇哇落地開始到牙牙學語甚而能以該語言與他人溝通或表達想法的自然發展歷程,也是人類在正常社會環境下一項本能性的發展;而學習應 是學習者在一個人為營造的環境中及配合結構化的課程進度指導下而獲得知識的歷程。」依照文中的舉例說明,以及我家的主要環境語言仍是以中文為主,小玉米居 然運用童書、CD及DVD,英文程度就能超越一般二歲兒童,所以我可以確定,小玉米是「習得」英文,而不是「學習」英文。小玉米的情況,完全無法用常理解釋。

而我轉貼的本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 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孩子無所適從,因而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症。 」後來我發現,有多篇文章喜歡引用這段話,但這段話的詳細內容呢?我是否被這話所誤導了呢?因為小玉米的情況不同,不能隨便用籠統的話來詮釋。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母語真的很重要!我有一位朋友,會五國語言,夫妻是雙語家庭(異國婚姻),他們全家都有語言天份,她的兒子與小玉米一樣大,卻很早就學會二國語言,中文估計有四歲以上程度,法文可能有三歲程度。我以前很羨慕他們家的語言表現,我相信許多人聽到這故事,一定也會想知道他們怎麼辦到的?想要跟他們一樣,有如此高的語言天份。

可是,我要說的是,羨慕就好,千萬別因為自己嚮往如此,而讓自己孩子過早學習外國語言。除非:一、你們夫妻都有天生的語言才能;二、你們的孩子自己要學,你們沒辦法;三、你們擁有自然而豐富的語言環境,必需要如此。否則,千萬別太早學外國語言,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切莫拿自己孩子做實驗,讓自己後悔莫及。

小玉米未來的幼稚園園長說了一個園內的真實案例給我聽。有一個幼幼班女生,被發現語言遲緩,經治療一年後就痊癒了。我嚇了一跳,怎麼能這麼快就結案?園長說,那女孩不是先天性的語言遲緩,而是環境造成的。女孩的父母都在上班,所以主要照顧者是外傭,但外傭的國語不像國語,英文又不像英文,她的父母又希望外傭教她英文,加上外傭趁家長不在時毆打小孩,導致小女孩語言發展遲緩。直到小女孩的母親在家裝針孔,才發現問題出在外傭身上。後來連小女孩的弟弟也出現一樣的症狀,讓父母後悔莫及。我聽完這故事後很憾慨,父母一時天真的想法,賠掉孩子可貴的童年。

關於小玉米,我這幾天反覆的思考,心想,如果當初我只給他中文,讓他的語言能自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許就不用像現在這樣,奔波於醫院、治療及社福單位了。儘管小玉米的情況不能隨便套用一般理論(即我轉貼的本文),但是母語的加強是必要的,因為母語才是建構思想、與外界溝通、吸收知識的利器。一昧的追求外語表現,卻忽略了實際生活上的連結,就會導致可怕的惡果。雖然我過去到現在,一直很重視小玉米的語言與生活的連結度,但小玉米對情境理解較差,所以更需要母語上的強力支援,而不是學一堆英文卻無用武之地。

現在,我又比過去更不相信市售的育兒書了,尤其是不專業的親職作家、幼兒學習書,他們雖然言之有物,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憑自己的育兒經驗而隨便指導新手父母,加上每個人的解讀、理解方式有異,有可能害了許多學習障礙的孩子。還有,絕對不要看到成功的實例,就想要效法之,因為一樣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汪X珽的英文書最大的問題是,她忽略了孩子的差異性,以及早期學習外語的風險。)

話雖如此,我們有必要完全度絕小孩即早接觸外語嗎?大可不必。父母該做的是加強觀察力,視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適當的學習環境及材料,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時間表」。何時學外語,應該問孩子,不是問父母。這問題就好像何時該學寫字?不是由父母決定三歲或五歲或七歲,而是看孩子有沒有主動意願和能力。

總之,請重視母語!這句話專家可講的真好,但我繞一圈,現在才聽進去,真的是欲哭無淚。其實我也是聽別的太太說法,大家都認為即早學語言不可能有問題,但我家就出現詭異的局面,唉....(不過我也不會停止小玉米對英文的興趣啦!那已成他的固執性,拿不走了。)


----------------------------------------------------

上述本文於2008年5月所撰寫,當時我認定小玉米是自閉症兒童,所以全以自閉兒角度去分析、思考。但是2009年中旬,小玉米狀況完全大翻盤,他的情況比較像是「聽而不聞」而有類自閉症狀,中文語言精進使小玉米完全不像自閉兒,不論各方面表現都和正常兒童一樣,所以小玉米也於2009年從職能、音樂治療二門課畢業。從未上過語言治療,因為小玉米在幼稚園適應良好,透過師長及家人的協助,順利突破語言問題。

當初寫此文時,用自閉兒角度去看,會覺得自閉兒問題是先天而非環境造成。但小玉米完全不是自閉兒,因此此新聞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是多語會變自閉症,而是我在其它資料裡讀到的相關想法,多語、語言障礙會引起類似自閉的症狀(不是自閉症)。

不論小玉米究竟怎麼回事,我已不研究。對我而言,他都是我的寶貝孩子。

後文寫於2009年10月6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