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新文章【POPA分享。在好玩的公園裏,我家的小男孩長大了!】 發表於 POPA Channel
因為這是親子網站媒體,文字是以親子文為主,僅能放一張照片,版面有限,文字裡的時空環境只能由讀者想像。若有人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公園,就得等我的 大野城いこいの森 公園介紹文。
(公園文則是以公園遊具為主題去描寫,環境為輔。)

==================================================
以下是文章內容:
==================================================


這是一段溜到山下、爬回山上孩子的插曲,也是一段陪伴男孩子成長的公園故事。

站在大野城いこいの森中央公園的滾輪溜滑梯置高點,可以眺望整個福岡縣大野城市,地形高且視野遼闊,就算溜滑梯實際上是延著山坡地興建,高低落差20米,並未蓋得太高,受山勢高度之視覺影響,仍就讓孩子們嚇嚇叫。(在日本同類型山坡地上的滾輪溜滑梯會種櫻花樹擋住一些高聳的視野)

我們全家來日本住了二年多了,因為日本的公園數量非常多,就算我們去過許多大大小小各形各色的公園,但其實還有很多公園還未挑戰過。說挑戰一點也不言假,相對於台灣以幼兒向遊具為主的公園,日本的公園是連成人都趨之若騖,青年們會和朋友們來挑戰看看各式體能競技,甚至拍成影片上傳Youtube而引起話題。

我的三個孩子分別是1384歲,尤其是年紀最大的兒子,漸漸成為青少年後,開始轉向更具挑戰性的競技遊具,不然只有弟弟們開心的在公園玩他卻容易說無聊這讓我十分頭疼,除了要找超大型的日本特色公園的遊具才能一次滿足三個孩子的需求外,到了公園後,老大會突然消失於我的視線,只因他急著要去嚐試所有的遊具。甚至,他想要弟弟作伴時,會未經我的允許,擅自帶老二去嚐試較有危險的動作,讓我錯手不及。

看似出來郊遊般的一般活動,其要顧慮的安全問題比想像中還要多,並不是只有好玩的事而已。

一開始有一位日本小學生想跟老二做朋友拉他去坐這個90公尺的滾輪溜滑梯結果日本小學生都溜下去了,老二卻趁機逃走不理他了。後來過不久,不知老大如何說動老二趁我不注意老大擅自帶老二去坐滾輪溜滑梯;當時我發現老大老二人都不見了,非常擔心才八歲的老二,在遊戲區到處找人

當我走到滾輪溜滑梯時就嚇傻了,老大和老二卡在看似半空中的溜滑梯的不到三分之一處,進退不得。老二就卡在上面哭,老大則坐在老二的後方一直在罵他。我很緊張,不知要如何幫他們,只能循著溜滑梯旁邊的樓梯下去,試著尋找可以接近他們所處位置的地方。後來老大氣到受不了,自己退到後方的溜滑梯出口,不管嚇得要死的弟弟的離開了。

我一邊走下樓梯,一邊試著大聲講話,安慰老二。老二知道媽媽正往下方走,突然自己動了起來,願意往下溜了。我見他下去,自然趕緊繼續往山下走。這一路走來才發現,天啊,比我想像中還要長的坡路,而且我得經過許多競技遊具,等於溜下山的人得通過這麼多遊具才能回到山上,所以這並不只是一般的滾輪溜滑梯啊! (一般日本滾輪溜滑梯旁不會設那麼多挑戰性遊具
)


我還未走到山底下,老二彷彿換了個人似的,很快就從下方延著競技遊具,一關過一關的爬上山了。似乎只要我在他的視線範圍裡,他爬那些遊,我則走旁邊的木棧,他就能變成了一個勇敢又愛挑戰的小男孩,本來那些眼淚根本不存在,小男孩不偎艱辛困難,能克服體力上的極限,歷經五六個困難的遊具由山下爬回山上。

老大早就挑戰過這段由山下爬回山上之路,他一派輕鬆的說我又覺得無聊了」。我猜想這個越來越像鄉下野小孩的老大,後來會冒然帶弟弟下山,一定就是想要和弟弟一起挑戰這些遊具,不然一個人實在是無聊。但我還是擔心這麼冒失的行為,只能三聲五令不可再這樣帶弟弟冒險。

但是老二可不一樣了,老二是個較內斂的孩子,雖然好勝心強,其實性子膽小。事後我問他,為什麼會在溜滑梯上哭,卻看到媽媽下山後,反而不哭,還變勇敢了呢?老二回答我:溜滑梯看起來很高,我自己溜會怕啦! 而且下去不知道是什麼,不想要下去。在日本唸書的老二的中文有些語拙,所以後來有媽媽陪伴就變成勇氣百倍的小男孩的原因,就讓媽媽我自己想像了。

不論如何,我很高興看到我的小男孩又長大了。




==================================================

隨文附帶一提,當初我之所以會投入「公園教養之路」
(這是我自以為是然後任性給自己的教養方式取名) 😆,原因有幾點:

==================================================

1.十幾年前,我的小孩子太難養,跟別人家小孩放一起會出問題,明明我的孩子被打,居然還指責我家小孩咬人。(基本上二邊狗咬狗.....囧) 當年氣不過,一怒脫離台灣媽媽小團體,並誓言再也不加入任何小團體了。

2.因緣際會走上特教領域,為了我那個難養的孩子,我苦讀多領域之各式身心障礙的書籍及資料,甚至寫了厚厚一疊的記錄帶去給醫生和治療師們看,只因為我的科普/科技記者之職業病,我想找出躲在表面上的障礙之根源的答案是什麼。這過程讓我結識了不少特教界人士,也讓我越來越擅於和所謂的權威專家交手(還好沒吵起來,拳頭硬硬的),甚至讓我懂得如何和老師學校溝通來為孩子謀福利。長年不斷的自我推翻加在我孩子身上的標籤,以及不追到根源就不信任何標籤的態度,讓我逐漸脫離眾多知名的教育理念(比方什麼華德福或其它有的沒的),體認到天下沒有所謂一體適用所有小孩的教育。在無所依歸之際,僅能帶孩子到公園玩,解決我當下所有教養上的需求與問題。

3.在台灣時,我和孩子們待在小學和公園的遊戲場上的時間越來越久,因為我可以看到孩子在遊戲場上發生的所有人際問題,讓我可以"立即、馬上"介入其中,為我那個白木到被學校亂貼標籤的孩子解說「所有人類在任何狀況下會產生的任何正常反應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人類會出現某些行為的背後原因」、「如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我曉得這完全違反某些教育團體的理念,但我還是一句話:這是特教領域,別拿那個追求人類自由天性不該被介入拿進來設想。更何況我們的光譜,是踩在正常/不正常的灰色地帶,已到了幾乎正常和特教圈家長們都無法體會的境界,讓我在台灣享受了多年的沉寂,反正跟正常或不正常孩子的家長講都只會被"不以為然",乾脆專心在遊戲場帶我的小孩好了。)

4.所有努力,十年後有了成果,證明當年我決定在公園教養我那個難養的孩子是正確的選擇。我們運氣好,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我們來到日本,讓我家青少年可以在日本豐富的競技遊具裡接受更困難的考驗而成長著。

5.我曾在遊戲場見識過孩子們的霸凌(跟我們家沒關係)、意外傷害的發生、遭家變的孩子們等待著遲遲未來的父母、不回家在學校晃蕩的學生等事情,別的家長忙聊天,我就忙著跟其它孩子們往來。我不一定能和他們交心,我只是讓他們曉得我的存在,讓他們放心。(至少餓了渴了可以找我這個阿姨幫忙) 這些過程,我的孩子全看在眼裡,能感受到的事物就越多。

6.我天生就不喜歡整天待家裡,去戶外心情就會穩定許多。😅 陪伴孩子到公園的多年後,去公園成了我的興趣之一。透過攝影和寫作,用觀點去記錄每個公園,期盼這些資料,有朝一日成為台灣的公園自由多元化之養份之一。

多年讀我部落格文章、長年讀我孩子成長記錄的少數讀者們(我想應該沒有很多人吧) 😅,以及期盼我這邊給類似一樣狀況小孩的某些新手家長們,我這邊沒有撇步,因為很多事情是無法「早知如此」。我只能試著描述另一個可能性,試著開闢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之路。公園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挑戰著諸多家長對其質疑、擔心受傷等的觀念。我無法給予任何承諾,僅供參考就是了。

(我的FB歡迎[追蹤],不歡迎[加好友]。請原諒我的任性,朋友數量太多令我心煩,也會讓我失去網路安全感。歡迎追蹤但不要加好友,真的聊得來再加好友就好。)



相關舊文:

孩子在公園的「試鍊」(2011.8.12)

氣喘兒與貓如何共存? 無可避免的公園改革之路(2018)


 

arrow
arrow

    Er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